陈国权治儿科疾病验案举隅
发布时间:2025-06-02
浏览量:1005次
中医学理论中,脾在五行属土,为阴中之至阴,为“后天之本”“气血生化之源”。心在五行属火,为阳中之太阳,为“君主之官”,主宰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。明代万全的“三有余,四不足”理论中提到小儿心常有余,脾常不足。在临床实践中可知,小儿乃稚阴稚阳、易寒易热、易虚易实之体,脏腑娇嫩,形气未充,心脾两脏容易受到影响,故小儿的诸多病症可从心脾论治。导赤散清心利水养阴,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,两方合用,调理心脾,标本同治,利湿不伤阴,补虚不助火,在小儿疾病防治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。陈国权系湖北省首届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、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,行医五十余载,潜心于《金匮要略》脏腑相关理论研究,喜用经方辨治疑难杂症。笔者有幸随师学习,现将验案三则整理分享如下。
皮肤瘙痒案
张某,男,6岁,2024年4月2日初诊。患者2024年春节后不久即间断性感觉皮肤瘙痒,以背部为剧。上半夜盗汗,夜卧不安,早晨起床时咳嗽已3天,且鼻孔瘙痒、流清涕、打喷嚏。在幼儿园时常口干,易感冒。舌红,尖尤红,苔中根白,稍厚,脉细,稍数。
诊断:皮肤瘙痒症(脾虚湿盛,心阴虚内热,兼肺气郁闭)。
治则:健脾祛湿,养心清热,宣肺开窍。
方用参苓白术散、导赤散加味:太子参10g,茯苓10g,炒白术10g,炒白扁豆10g,陈皮10g,山药15g,炙甘草6g,白莲子10g,砂仁6g,薏苡仁15g,桔梗10g,生姜10g,大栆20g,生地黄15g,川木通6g,甘草8g,淡竹叶10g,辛荑10g,薄荷8g,牛蒡子6g,浮小麦20g,五味子10g。7剂,每剂服3天,每天服2~3次,饭后1小时温服。
5月1日二诊:皮肤瘙痒大减,现背部偶尔轻微瘙痒。咳止,鼻畅,大便顺畅,盗汗消失,夜卧安,口不渴。舌红,苔薄白,脉细。守上方7剂,以资巩固。
按 患者为6岁儿童,有脾胃虚弱、气血生化不足的特点。恰逢春节饮食不节,过食肥甘,脾虚湿蕴,故见苔中根白,稍厚;伴有心阴不足,虚热内生,扰动心神,蒸迫津液,故见盗汗、夜寐不安、口干,脉细稍数、舌尖尤红;肺气闭郁,不得宣发卫气于皮肤,卫外不固,故平素易感冒;儿童脏腑娇嫩,形气未充,易感外邪,正值季节变换之际,感受风寒之邪,肺失宣降出现咳嗽、喷嚏、鼻痒流涕之症;患儿脾湿内蕴,心阴虚内热,湿热交结,郁于皮肤,肺气闭郁,毛孔开阖失司,邪气内不得疏泄,外不得透达,郁于皮肤腠理,故见瘙痒。《素问·金匮真言论》云:“背为阳,阳中之阳,心也。背为阳,阳中之阴,肺也。”心肺有病,外显于背,故该患儿皮肤瘙痒以背部为剧。陈国权据此选用参苓白术散健脾祛湿以资培土生金(间接治肺),导赤散养心清热,佐以生姜调和药性,助脾运化;辛夷、薄荷、牛蒡子疏散肺经风热,通窍利咽,行轻清上扬之功效;浮小麦、五味子固表止汗,甘凉益阴。复诊诸症得减,示药已中的,故守方调理,巩固疗效。
鼻衄案
伍某,男,8岁,2024年11月17日初诊。患者鼻衄伴鼻痒多年,多年前即鼻衄而痒,以秋冬为剧。春夏虽有,但只是衄而鼻不痒。盗汗,饮食尚可,二便调,睡眠正常。舌红,舌尖尤红,苔白,脉细,略数。
诊断:鼻衄症(属心阴虚内热,脾虚有湿)。
治则:养心退热,健脾祛湿。
方用导赤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味:生地黄15g,淡竹叶10g,川木通6g,甘草15g,太子参10g,茯苓10g,炒白术10g,炒白扁豆10g,陈皮10g,山药15g,炙甘草8g,白莲子10g,砂仁5g,薏苡仁15g,桔梗8g,生姜10g,大栆15g,白茅根20g,藕节炭10g,白及10g。7剂,每两天1剂,分4~6次服完,每次100毫升,饭后1小时温服。
12月1日复诊:鼻衄明显减少,鼻痒极轻,盗汗甚少。纳可。但2天前感冒、打喷嚏、轻度鼻塞。舌红、有裂纹,苔白,脉细,略数。守上方去导赤散,加荆芥10g、防风10g、白芷6g、牛蒡子6g。5剂,煎服法同上。
2025年3月16日随访,上药服至第2剂,感冒除,尽剂而愈。
按 《诸病源候论》言“肺脏有热,热乘血气,血性得热则流散妄行,发于鼻者为衄。”在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中,鼻衄一症传统认知多责之于肺。患者鼻衄而痒,又以秋冬为剧,乍看应当见肺养肺,然而患者鼻衄鼻痒多年,又见脉象细,可知疾病早已发生传变,子病及母,以致脾虚肺弱,气血亏虚,血虚生风,风燥搏鼻络,发为衄、痒。所伴舌尖红、盗汗、脉细略数,为心阴虚内热之征。《景岳全书》中“衄血虽多由火,而惟于阴虚者为尤多”,认为阴虚火旺是鼻衄反复发作的原因。心属火,肺属金,火克金,即心阴虚内热,虚火上炎,损伤肺络亦可致鼻衄。陈国权据此选取导赤散养心养阴退热,合参苓白术散健脾祛湿以资培土生金,标本兼治,佐以白茅根、藕节炭、白及增强凉血止血之功,生姜调和药性,助脾运化。复诊时,患儿诸症状改善,疗效喜人,中医强调中病即止,以避免矫枉过正,此时心阴虚内热之势已去,不可依赖导赤散长期灭火,故去之。应对近期感冒,遂加以荆芥、防风、白芷、牛蒡子解表散风,药未尽剂而感冒除。多年之鼻衄,二诊即尽痊,效斐然也。
盗汗案
李某,女,13岁,2024年12月8日初诊。主诉:盗汗约3周。患者约3周前即盗汗,有时亦自汗,大便稍难,小便黄,夜卧流口水。舌红,尖尤红,苔白,脉细。咽略红。
诊断:盗汗证(脾虚有湿,心阴虚内热,迫津外泄)。
治则:健脾祛湿,养心清热,固津止汗。
方用参苓白术散合导赤散加味:太子参15g,茯苓10g,炒白术10g,炒白扁豆10g,陈皮10g,山药20g,炙甘草8g,白莲子10g,砂仁8g,薏苡仁15g,桔梗10g,生姜10g,大栆20g,生地黄15g,淡竹叶10g,川木通10g,甘草8g,鸡内金10g,炒谷芽、麦芽各15g。7剂,水煎服,日1剂,分3次于饭前1小时温服。
12月15日复诊:盗汗明显好转,不仅持续时间短,而且量极少,自汗已不明显,但偶尔磨牙,早餐食少。大小便已正常。舌红,苔白,脉细。守上方加知母10g、乌梅15g。7剂,冀收全功。
按 《黄帝内经》对“汗”有详细记载:“五脏为液,心为汗。”指出汗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。患者舌尖红、脉细、咽略红,为心阴虚内热之征,迫津外泄,故见盗汗。《黄帝内经》言“脾开窍于口,在液为涎”,患者夜卧流口水乃脾虚生湿,湿阻卫阳,腠理不固,津液外泄,故见自汗。盗汗3周日久已有伤津之嫌,故大便稍难。陈国权用参苓白术散健脾祛湿,合导赤散养心清热,佐以生地黄滋阴;生姜调和药性,助脾运化;鸡内金、炒谷芽、炒麦芽加强健脾和胃之功。全方共奏心脾同调、固津止汗之效。7剂药尽,效如桴鼓,加以知母、乌梅酸甘化阴、滋阴生津、清热润燥,巩固疗效,以善其后。
相关推荐
一、平台背景奇医联是由宋宇恒(原名宋俊宏)先生于2024年创立的民族特色医药文化平台,以“守护人类身心健康”为使命,致力于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特色医药文化。平台以解决“奇医传承难、百姓看病难”为出发点,融合民族医、国医、古中医、道医、佛医等传统医学资源,构建集学术交···
黔东南州中医医院位于美丽的黔东南自治州首府凯里市,是全州唯一的集中医、民族医及中西医结合医疗、教学、科研、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三级甲等中医医院,下辖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院及其附属苗医医院,是贵阳中医学院非直管附属医院,是贵州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中医类别···
毕节市中医医院始建于一九五九年,是贵州省内建院最早的地市级中医医院,经过多年发展,现已成为一家集医疗、科研、教学、预防、保健、治未病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。作为贵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毕节中医医院,承担着贵州中医药大学、遵义医专、毕节医专等医学院校的教学任务···
黔南州中医医院(黔南医专第二附属医院)始建于1960年,是一所中医特色突出、中西医结合、综合服务功能较强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、黔南州民族医院,是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、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。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住院医师、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(培养)基地,贵州省···
遵义市中医院创建于1956年,是一所集医、教、研、防、康于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中医综合医院。医院坚持以“发挥中医优势、突出中医特色、拓宽服务领域、提升临床疗效”为发展理念,秉承“遵崇国医,义行仁术”的院训精神,以“弘扬中医特色,打造服务精品”为遵循,实行“一院四址”···
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立于1956年,前身为贵阳市中医医院,1965年成为贵阳中医学院附属医院,1981年更名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,2019年更名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,现为贵州省最具权威的集医疗、教学、科研、预防、保健、医养与急救于一体的“三级甲等中医医院”,··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