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小儿积滞证治中的攻守易帜与三焦枢转

发布时间:2025-06-02

浏览量:1007次

患儿男,2岁8个月,2025年4月29日初诊。主诉:大便干稀不调、积食1年余,加重半月。患儿形体偏瘦。患儿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喝奶粉,没有母乳喂养。近1年大便时干时稀,干时如羊矢,稀时如水,大便臭浊。口臭,饮水多,口干。睡眠不安,夜间闹腾、头部汗出。脾气急躁,纳一般,喜食鱼,不吃肉和蔬菜。小便黄。既往有过敏性鼻炎。舌稍红,苔白腻,地图舌。

辨病:便秘,积食。

辨证:食积内热。

处方一:太子参6g,石斛6g,麦冬6g,生鸡内金6g,瓜蒌仁6g,钩藤3g,白术6g,连翘6g,茯苓6g,甘草3g,甜叶菊1g,蝉蜕3g,陈皮4g,胡黄连5g。7剂,水煎服,日1剂,1日2次,每次80ml。

处方二:大承气汤合香连丸。穴位敷贴,大黄、芒硝、枳实、厚朴、黄连、木香等量为粉,醋调外敷肚脐,每日1次,共6次。意在急下存阴。

4月30日随访:29日晚患儿服药后排出褐色大便,臭味不大,偏黏,夜晚睡觉安稳。

5月5日随访:患儿现在大便通畅,不臭秽,仍有口臭,睡觉亦安稳,饮食佳。

5月8日二诊:服药期间排出的大便黑黏,现在大便臭秽基本消失,口臭消失。睡眠安,夜间头部汗出消失。脾气急躁改善。纳可,肯吃肉和蔬菜,小便黄消失。舌淡红,苔薄白。辨证为脾气亏虚。方用八珍糕加减:米炒党参12g,茯苓10g,炒白术10g,炒扁豆10g,莲子10g,芡实10g,炒薏苡仁10g,炒鸡内金10g。10剂,打粉,日1次,取适量煮散服用,可适当加入饴糖。

 乳儿之疾,根在胎元。患儿全赖牛乳滋养,失却母乳中“血肉有情”之精微。牛乳易滋腻碍脾,如《重庆堂随笔》云“牛乳滋润补液,宜于血少无痰之证,惟性温而腻,若有痰火者,反能助痰滞膈而增病也。”先天禀赋未得后天充养,致中州气化迟滞,此乃积滞内生之根本。

患儿偏嗜鱼腥,鱼性属火,《本草求真》言其“风火易动”。过食致阳明经气壅滞,燥热内生。胃腑以通为用,今燥热与宿食搏结,如油入面,形成“燥屎内结-腑气不通-津液耗伤”的恶性循环。此即《伤寒论》“胃家实”之儿科特殊表现。

初病在阳明,燥热循经上传,致少阳枢机不利,故见夜寐不安、头汗淋漓;中焦失运,太阴湿土不化,故便溏如水;下焦气化受阻,太阳腑气不通,故小便黄赤。三焦气化紊乱,形成“上热中滞下虚”的复杂病机。

初诊为阳明腑实、太阴湿困期,病机要点为燥屎内结阳明,少阳相火妄动,太阴湿阻困滞。舌红、苔白腻为阳明燥热兼太阴湿困之象,地图舌示胃阴受损。头汗属少阳火郁迫津,夜啼乃胆火扰心。此期属阳明少阳合病,遵仲景“阳明居中主土,万物所归”之论。后随访,便溏转黏滞,臭味减而未净,此乃太阴湿浊留恋。口臭残留提示余热未清,纳食改善示胃气来复。舌淡红、苔薄白为湿去热清之兆,然地图舌未复示胃阴待充。取法白虎承气之意而制儿科轻剂。太子参配石斛、麦冬气阴双补,遵叶天士“养胃阴以润燥”法,益气养阴防攻下伤正。胡黄连配连翘直折少阳相火、清透郁热,暗合“火郁发之”之旨。生鸡内金配瓜蒌仁消食化积、润肠通便,取“消补兼施”之法。炒白术配茯苓、陈皮健脾渗湿,芳香化湿,以应“脾喜燥恶湿”的生理特性。钩藤配蝉蜕平肝透热,针对小儿“肝常有余”体质,轻量取其“治上焦如羽”之妙。外敷方取大承气汤合香连丸化裁。大黄、芒硝经神阙穴透入,直趋阳明腑;黄连、木香构成“辛开苦降”之势,调理中焦气机。外治法遵清代医家吴师机“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”,避口服峻剂伤正之弊。醋调缓和药性,避免皮肤过敏和通腑过度。

二诊为脾气亏虚期。积滞已除,内热已清,患儿地图舌已复正常,转为舌淡红、苔薄白,此象揭示胃阴得充、湿热尽去,病机由“虚实夹杂”转为“脾气亏虚”阶段。此时当以健脾益气、培土生金为核心治则,着重修复中焦气化功能,防止积滞复发。八珍糕加减方多为药食同源之物,性味平和,气薄芳香,意在金水相生,形成“药-食-菌”三方协同作用。米炒党参、茯苓、炒白术、炒扁豆培土生金;莲子、芡实固摄下元;炒薏苡仁利湿而不伤阴;炒鸡内金消食兼能健胃。全方八药,五药炒制,炒制后产生美拉德反应,生成类黑精成分,可调节肠道菌群,芳香醒脾,开胃进食。煮散盛行于宋,此方芳香,小儿易于服用,煮散后既能减少药材药量,又能提升有效成分溶出率,在达到相同临床疗效的同时节约1/3~1/2的药材,同时兼具了中药共煎的助溶与增溶、抑溶与沉淀、再吸附、生成新物质等物理化学反应。饴糖既可矫味,增强服药依从性,又能补中益气、健脾和胃,其麦芽糖成分可诱导肠道双歧杆菌增殖。

本案治疗期立足阳明,以“通”为要;巩固期着眼太阴,以“运”为本。外敷与内服协同;汤剂与散剂转换,因势利导,去邪存正。临证中把握小儿“易虚易实”的体质特点,攻邪务求“中病即止”,补虚谨记“甘淡平和”,则能“和其阴阳,调其脾胃,使脏气平和”。


相关推荐

  • 大国奇医联简介

    一、平台背景奇医联是由宋宇恒(原名宋俊宏)先生于2024年创立的民族特色医药文化平台,以“守护人类身心健康”为使命,致力于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特色医药文化。平台以解决“奇医传承难、百姓看病难”为出发点,融合民族医、国医、古中医、道医、佛医等传统医学资源,构建集学术交···

  • 黔东南州中医医院

    黔东南州中医医院位于美丽的黔东南自治州首府凯里市,是全州唯一的集中医、民族医及中西医结合医疗、教学、科研、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三级甲等中医医院,下辖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院及其附属苗医医院,是贵阳中医学院非直管附属医院,是贵州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中医类别···

  • 毕节市中医医院

    毕节市中医医院始建于一九五九年,是贵州省内建院最早的地市级中医医院,经过多年发展,现已成为一家集医疗、科研、教学、预防、保健、治未病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。作为贵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毕节中医医院,承担着贵州中医药大学、遵义医专、毕节医专等医学院校的教学任务···

  • 黔南州中医医院

    黔南州中医医院(黔南医专第二附属医院)始建于1960年,是一所中医特色突出、中西医结合、综合服务功能较强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、黔南州民族医院,是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、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。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住院医师、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(培养)基地,贵州省···

  • 遵义市中医院

    遵义市中医院创建于1956年,是一所集医、教、研、防、康于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中医综合医院。医院坚持以“发挥中医优势、突出中医特色、拓宽服务领域、提升临床疗效”为发展理念,秉承“遵崇国医,义行仁术”的院训精神,以“弘扬中医特色,打造服务精品”为遵循,实行“一院四址”···

  • 贵阳市中医医院

   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立于1956年,前身为贵阳市中医医院,1965年成为贵阳中医学院附属医院,1981年更名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,2019年更名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,现为贵州省最具权威的集医疗、教学、科研、预防、保健、医养与急救于一体的“三级甲等中医医院”,···